每年六七月,是无数学子走向人生新阶段的重要时刻。
然而,就在这个值得庆祝的节点上,有些家庭竟然迎来了社交的滑铁卢。
东北一户人家花重金办了34桌升学宴,结果到场的宾客竟然只有寥寥几人,现场空桌林立,气氛尴尬到了极点。
家长一边拍视频一边强作镇定,嘴上说:“没关系”,眼神却写满了落寞。
这场“摆了场子却没人来”的翻车升学宴,迅速引爆舆论。
原本是高考喜讯,结果变成了全网围观的丢脸现场,问题是,这真是朋友不给面子,还是升学宴本身出了问题?
展开剩余84%仔细想想,升学宴早就悄悄变味了,最初办升学宴,是为了感恩、为了分享孩子的成长喜悦。
可如今的操作,却越来越像一场目的性极强的人情局,你来吃饭,我收红包,我曾随你份子,现在该你回礼。
这种赤裸裸的回本心态,让很多人避之不及。
回头看那场“被罢场子”的东北升学宴,订的是高档酒店,布置得足够精致,一切看起来都很隆重。
可越隆重,反而越让人心生戒备,宾客心里都有秤,谁是真想分享喜悦,谁是冲着收红包的,现场冷热其实早已写在邀请函里。
而且现在信息传得快,一个小区里谁家什么情况,一打听就清楚,你平时不走动,临到事儿了突然大张旗鼓地请客,别人不来也是情理之中。
而网络上那句“就差把要钱写脸上”的言论,虽然尖刻,却也道出了不少人的真实想法。
升学宴原本是孩子的荣耀,如今却被操办得像一场精致的众筹,不仅尴尬了家长,也绑架了孩子。
可问题的根不在这场升学宴,而在我们对“面子”的执念。
办席设宴、装点门面,这些行为表面看是庆祝,其实是在讨一个“看得起”的姿态。
毕竟,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孩子考上大学,不光是学业的胜利,更是整个家庭在亲戚朋友面前的一次露脸机会。
如果不趁此机会办一场像样的宴席,就好像这份荣耀会在众人眼里“打折”。
于是,这种心理逐渐变成了攀比和虚荣的赛场。
谁家孩子考得好,办得大;谁家酒店上档次,谁家亲戚来得多;甚至菜品几凉几热、红包收了多少,都会被暗地里“盘点”。
本来是欢庆的局面,却变成了一场社会关系的考试,可惜的是,真正该被庆祝的孩子,往往成了最无力的参与者。
更荒唐的是,这种热潮已经从重点大学蔓延到普通高校、甚至是大专。只要有学上,不论好坏,都能找个理由请一桌。
但办宴的动机早已和学业无关,有的是还人情,有的是攒礼金,有的干脆是图热闹。
久而久之,升学宴就不再是对努力的回馈,而是一种标准化的社交表演。
热闹过后,留下的是尴尬、疲惫和那一堆堆没人动过的冷菜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,也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年轻人对礼尚往来的理解更趋理性,对人情消费的抵触也更明显。
在社交平台上一搜,关于躲升学宴和不愿送礼的讨论不在少数。
不是大家变得冷漠了,而是更倾向于将情感从经济中剥离,回归本真。
与此同时,现实压力也让人不得不慎重。
普通工薪家庭,哪怕只是参加几个宴席,也得破费不小,更何况,近年来婚宴、满月酒、搬家酒、乔迁宴五花八门,已经把人们的忍耐值推到极限。
人情互伤在悄无声息中进行,而大多数人都在等一个开口拒绝的带头人。
这也是为什么,像这类宾客稀少的翻车现场,一出现就能掀起舆论。
大家看热闹之余,也是在思考,我们到底还要为虚无的面子付出多少?
孩子的成就,难道非要靠人来撑场才能证明吗?那些没来的人,或许不是不祝福,而是拒绝参与这场充满功利意味的仪式罢了。
说到底,教育的成果本应是家庭和孩子的共同荣耀,不该变成人情债的筹码。
我们给孩子讲诚信、讲朴素,却又在现实中不断包装他们的成绩,把教育的意义压缩成一场场饭局。
这种错位的庆祝方式,不仅误导了孩子,也伤了他人。
真正值得被记住的升学宴,不在于桌数和礼金,而是氛围是否真诚,初衷是否纯粹。
其实,找几个亲近的朋友、请老师吃顿便饭,哪怕回老家做几道家常菜,也足以表达喜悦和感谢。
甚至带着孩子来一场旅行,看看外面的世界,也远比坐在满是空座的酒店里尴尬强撑有意义得多。
社会在进步,观念也该更新,不再沉溺于虚张声势,不再迷信“排场”,这是每一个普通家庭该迈出的第一步。
升学宴是庆祝的开始,而不是人情的战场。
让孩子在成长中看到父母的理性与节制,比一桌无人问津的宴席,更能影响他的一生。
真正的体面,从来不是靠排场堆出来的,而是来自内心的从容与克制。
这,才是我们该给下一代留下的最宝贵财富。
发布于:浙江省升阳配资-配资炒股免费-配资论坛门户-股票申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